日前,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科云汇,拆解了一台俄军的 Geran-3 U 系列无人机,并展示了其内部结构。
该情报机构指出,这款无人机内部的 45 个主要零部件中,有一半来自美国制造,八个来自中国,七个来自瑞士,三个来自德国,两个来自英国,还有一个来自日本制造商。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俄军无人机的全球化供应链,还引发了关于经济全球化与战争之间复杂关系的广泛讨论。
自杀式无人机被称为"廉价巡航导弹",其造价低廉、制造简单,使俄军能够实现"暴兵式"生产。
据乌克兰方面估算科云汇,俄军每月生产的 Geran-3 无人机可能达到数千架。
这种大规模生产模式让俄军能够每天发射大量无人机,用于精确打击乌克兰的关键基础设施。
比如在 9 月 17 日凌晨,俄军无人机轰炸了切尔卡瑟和基洛沃格勒地区的铁路变电站,导致电力机车停运,乌克兰铁路局紧急调动燃油机车进行补充。
这类攻击显然意在切断乌克兰的物流供应链,同时重创其经济命脉。
更令人关注的是科云汇,这些无人机的核心零部件来源几乎覆盖了全球。
乌克兰情报总局指出,除了北约国家的零部件流入俄军手中;美国部件占比更是高达一半,尤其是美国芯片。
这些民用技术被改装后成为军事用途,凸显了军民两用技术的模糊性,也揭示了全球化供应链的复杂性。
尽管美欧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制裁,俄军依旧能够通过马甲公司或中介机构绕过限制,通过外部渠道采购关键零部件。
这种现象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制裁机制,也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战争技术扩散的难以控制。
俄罗斯无人机的暴兵式生产和高效部署正在改变俄乌战争的战术模式。
无人机的大规模使用使俄军能够以低成本实施高损耗的消耗战术,同时对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形成巨大压力。
乌克兰方面对此感到愤怒和无奈,尤其是发现大量西方国家制造的零部件出现在俄军无人机中。
乌克兰认为,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西方制裁的效果,还间接助长了俄军的军事能力。
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技术的较量科云汇,更是全球化逻辑的深刻体现。如何在全球化供应链中有效限制关键技术的流向?如何平衡自由贸易与战争技术扩散的矛盾?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